萬象莊嚴都是向內求的

【問】:

自己是如來的時候,就是說我的任何一個顯相,哪怕在世間人認爲的是錯誤的,或者自己認爲是錯誤的,那也是一個了緣,也是如來就應該這樣,然後重要的是繼續修法。

萬象莊嚴不是我一定要看到別人是莊嚴的,如果我對他討厭了我就不莊嚴,你對他討厭了也是一個了緣。然後接下來你再繼續修行,慢慢就會好起來。

【答】:

哪天我們可以介紹一下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講的菩薩十種住。具體說我們要成就內在覺知的行法,怎麼知道我已經證得了這個行法,十種住裡面有一些標準講得很詳細。但基本上我們現在說的這些,方向、次第是決定沒錯的,只是在很多細節地方還需要再打磨。

【問】:

就是不要在外面再找任何東西了,就是佛法僧,就是身口意,回到生命本體,然後法的顯相就是十二、二十五,都在自己身上找,就不會說外面有二十五個菩薩了。我們有沒有成就二十五法,對二十五法的認知,就是二十五個菩薩在不在我們身邊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,指的就是我們有沒有生起善妙思惟,當我們生起善妙思惟、微妙觀察的時候就是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。

所以不要到外面去找,老覺得我看見阿彌陀佛了嗎?在修行的過程中也許會有一些境界相現前,但是大德們也都告訴我們,佛來斬佛、魔來斬魔,我是這麼想,就在自己身上找就對了。你的念頭是覺悟的,你就是見到了諸佛菩薩,他們就在眼前。

我們能在十行位上做就已經很不錯了,其實我們現在是從初住到初地這地方練,般若還在練習階段,這個練習,這個作意,其實也是隨緣生起的。差別智是隨緣生起的,不是說我在凡夫地我就不能用那個十回向位的方法,都是隨緣生起的。

【答】:

有的時候若煩惱力量特別強,那我們離它遠一點又有什麼呢。

【問】:

我其實真的是很慚愧的, 覺得自己有各種不好的習氣,有時習氣能壓住,有的好像還對治不了,但是我覺得通過這兩三年,聽經比較多了,到現在又聽《華嚴經》,覺得慢慢在變,以前的那種比較偏執的,聲聞乘的,能比較快地意識到了。

但是第一念估計還不成,還是要在第二念,能警惕剛纔想的是不對的,我用這種方法去對治,所以比較慢,但是我想只要回到這個路上了,就一定會OK的。

【答】:

是不是會有這樣一個想法,要把凡夫地的貪嗔癡慢疑通通變乾淨之後,才能進入到菩薩行法,或是下一個種性的行法。

【問】:

以前可能是有,但是現在有變,因為我在聽天臺教觀,它有講到首先是安住,然後纔是調伏。調伏跟《華嚴經》講的意思是一樣的,還是要以智慧來導。以我現在的程度,就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煩惱都能調伏對治,這是不可能的。但這方面的思惟也在轉。以前不是很清晰,所以會有一些想法。

【答】:

如果講到完整的理論,講到凡夫地生起貪、嗔、癡、慢等這些東西。假如認爲,等我把這些完全弄清楚之後,再轉到下一位行法,總體結論就是,這是做不到的。

行法模式其實不是這樣的。因為凡夫種性裡的很多習氣,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。那麼如何在生起的過程當中成就無上正覺?這個需要認真講,要拿出佛陀的經典纔行,闡述清楚為什麼凡夫地的貪嗔癡慢疑,不去乾淨也能到菩薩行法,這是有經典依據的。

佛陀告訴我們有幾個地方要注意,一個就是當我的凡夫種性生起的時候,你不一定是在凡夫地,這個要弄清楚。凡夫種性這個習氣生起的時候,因為是不明瞭這個習氣的生起,才會有後有的產生。

佛說這個念頭你知道它生起之後,要知道它是怎麼生起的,它為什麼要生起,念頭生起之後的流轉、因緣、結果是什麼都是明瞭的。明瞭之後才能把這個念頭轉化到其他的呈現形式,這就已經不是在凡夫種性裏完成的了。所以如果您說我還有一個貪念生起,是不是我還是在凡夫地,問題是你瞭解它還是不瞭解它?不瞭解它就在凡夫種性,瞭解它之後,後面將是怎樣的行法,是依照種性來的。

文殊師利菩薩講了一個道理,比方說我凡夫種性習氣裏有一個貪念、嗔念生起。然後我要把它伏住並且去懺悔這個嗔恨念頭不應該生起,文殊師利菩薩說這是聲聞模式的行法。

而對大乘菩薩來講,主要就問兩條:第一個,你一心清淨是不是受到影響了,第二個,這個念頭生起之後你的智慧力有沒有增長。如果這兩個都沒有完成的時候,就是破大乘菩薩戒,大乘行法沒做到。如果這兩個都沒有影響,對於那個凡夫種性生起的習氣叫不為過患,這與聲聞乘是完全不一樣的。

聲聞乘裡講這是過患,要去懺悔一百零八拜。大乘行法裡面問你這兩條有沒有受影響,沒受影響,這件事情造成的一些損害不為過患。

【問】:

我有一個不好的習氣,經常很放逸在網上亂看東西浪費時間。然後很懊惱,決定放逸了,浪費了時間。所以我就想要去調整它,但好像每每都是鬥不過它。就覺得比較沮喪,昨天正好讀到一篇開示,我覺得自己這些年在對治煩惱,懺悔方面,走了一些彎路,非常苛刻,甚至有些扭曲,我有反省到了,所以覺得確實應該需要學大乘的法。

我可能理解的還是比較片面,只是聽了一些經典或者論,其實我們首先需要像師姐說的,你需要看到自己的萬相莊嚴,我其實是未來佛,有很多東西我是本自具足的,只是說它現在不顯相而已。確實要相信這點,但是問題是有的時候就會忘掉,就像三時繫念裡說的,意念奔馳總是魔,忘了阿彌陀佛了,忘了自己本來是具足的。

【答】:

關於行法理論的部分有時間我們可以多介紹一些,您就可以把以前的這些一塊一塊的資糧串到一起。

【問】:太好了,太感恩了,這是我特別需要的。